□記者 徐松
曾經讓人發愁的秸稈,如今在鄲城縣成了“香餑餑”。該縣積極探索“政府引導、鄉鎮協同、企業運作、惠及農戶”的新路徑,組織收儲企業免費上門,為秸稈找出路、讓農田換新顏,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
近日,在鄲城縣高標準農田示范區的廣袤農田里,數臺大型秸稈打捆機正開足馬力作業。打捆機過處,散落的秸稈被迅速“吞入”,隨即“吐”出一個個整齊方正的草捆。轉運車輛緊隨其后,將成型的草包裝車運往周邊生物質電廠。從粉碎、打捆到清運,全程高效銜接,以往秸稈遍地的景象不見了,土地很快恢復平整。
“今年我種了2600多畝玉米,政府聯系好了企業,免費到地里清運秸稈,省時又省力,田也收拾得特別干凈!”種植大戶仵劍杰高興地說,“這樣既減輕了來年病蟲害發生的可能,也不耽誤緊接著整地秋播,真是給我們解決了大難題。”
群眾口中的便利,源于當地政府與企業的協同發力。鄲城縣玖牧草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張建臣介紹:“我們投入了9臺粉碎機、5臺打捆機和14輛轉運車,每天可處理玉米秸稈約2000噸。按照‘應收盡收、免費服務’原則,由縣農業農村局對接鄉鎮和種糧大戶,我們及時上門作業,把秸稈從田間運到倉儲點,再統一送往生物質電廠,讓廢棄物變成有用資源。”
為實現秸稈離田全域覆蓋,鄲城縣農業農村局統籌協調了多家規模收儲企業,構建起高效聯動機制。這些企業共投入近百臺專業機械,形成“鄉鎮聯系、企業響應、田間處理、專車轉運”的全鏈條服務模式,確保秸稈收得盡、運得出、用得好。
“我們推行這套模式,就是要變‘堵’為‘疏’,既守住環保底線,又實實在在為老百姓謀實惠。”鄲城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免費離田服務,不僅從源頭上杜絕了秸稈焚燒,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更重要的是打通了秸稈資源化利用的循環鏈條,為農業綠色發展和農民增收開拓了新空間。
昔日讓人頭疼的“生態包袱”,正悄然變身成為助力增收、保護環境的“綠色財富”。鄲城縣用扎實行動,書寫了秸稈綜合利用的“綠色答卷”。②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