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繼峰
近日,南京某高校食堂推出999元一份的帝王蟹,引發學生拼單嘗鮮及網絡熱議,最終以校方調整這個菜品而告終。風波平息,留下一道值得深思的課題:大學食堂究竟應以何種“食糧”哺育莘莘學子?答案顯而易見,帝王蟹這般奢華之物,本就不該出現在大學食堂的菜單上。
大學食堂首先是功能性、保障性的存在,其核心使命在于以可負擔的成本為絕大多數學生提供安全、營養、健康的日常餐飲。高校后勤服務承載著特定的公益屬性,絕非追逐高額利潤或博取輿論關注。999元一份的帝王蟹,縱使有學生出于好奇拼單消費,其價格也已遠超普通學生的日常餐飲預算數十倍。當極少部分學生能夠嘗鮮時,那些需要精打細算甚至依賴助學貸款才能完成學業的學子,心中將作何感受?
大學的靈魂在于傳承學術薪火、塑造獨立人格與培育公共理性,其精神氣質天然崇尚思想的深邃、學識的厚度與品格的高尚,而非物質的豐裕與感官的享樂。一所真正意義上的大學,其實力與魅力絕不系于餐桌是否擺上了帝王蟹。允許此類奢華食材進入校園日常消費空間,無論初衷如何,客觀上都在傳遞一種扭曲的價值暗示:物質的符號可以成為某種值得追逐的榮耀。這與大學理應倡導的簡樸生活、專注學問、追求真理的內在精神南轅北轍。
當然,我們也認可大學餐飲體系需面對學生群體日益多元化的需求,適當的菜品創新與品質提升無可厚非。然而,這種多元化必須恪守保障基本、適度豐富、公平普惠的底線。滿足不同口味、提供特色窗口、引入地方風味,乃至在特定節日推出略有輕奢性質的套餐以供選擇,均屬合理范疇。但帝王蟹這類帶有顯著奢侈消費符號的食材,顯然已突破了適度與特色的邊界。
讓食堂回歸其保障本位,讓象牙塔的精神高地免受過度物質化的侵蝕,既是對教育公平的堅守,也是對大學之魂的呵護。這所高校最終選擇調整菜品,是明智的,也是必然的。②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