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中華
我父親是左撇子,不但切菜做飯用左手,抽煙也是左手夾煙。農忙時,父親還定制了左手鐮刀收割莊稼。每逢宴席,開朗的父親總會笑著招呼同桌的客人:“叨叨叨,別客氣。”卻總要等旁人先動筷,自己才跟著夾菜。他不喝酒,卻是劃拳高手。他用左手劃拳,對手很難觀察他出拳的規律。
我母親也是左撇子。母親入席前總要仔細打量餐桌,刻意避開左側有人的位置,挑角落的座位坐下。有時她的左手剛要去取筷子,見鄰座也伸手,便慌忙縮回,還要側過身子,胳膊肘不自覺地往里收。鄰座打趣:“你左撇子還挺講究!”母親笑著說:“怕蹭臟你的衣裳。”因為這份拘謹,她常常在散席時還沒吃飽。
我能用右手寫字吃飯,正是因為父母嘗夠了左撇子的不便,他們說我幼時也愛用左手,被一點點糾正了過來。
兒子兩歲前一直喊我“爹”,別人家的孩子都叫父親為“爸爸”。我們夫妻總是糾正他,卻收效甚微。更讓家人在意的是,兒子也用左手吃飯,為此沒少挨吵。后來我才恍然大悟,我們家根本沒有叫“爸爸”的語言環境。我兄弟三人、嫂子和我妻子都稱我父親為“爹”;我去岳父家,也始終稱呼他為“大”,從未用過“爸爸”這個稱呼。時光悄然改變著一切,兒子兩歲多時,終于自然地喊出了“爸爸”。
身為教師,我見多了成績優異的學生,總是不自覺地拿自己的孩子跟他們比。在兒女高中三年級之前,我一直以為他們將來都能考入清華北大。常聽人說,醫生對子女要求不高,因為他們見慣了生死,只求孩子健康平安,教師卻不同,教過的優秀學生越多,越難接受自己兒女的平凡,又擔心被人議論教師子女成績還這么差。說到底還是虛榮心作怪,自尋煩惱。
其實,左撇子不是缺陷。政商名流中不乏左手簽名者,體壇更有好多左撇子傳奇,例如被譽為中國羽球“一哥”的林丹、中國乒乓球奧運冠軍王楚欽,被球迷稱為“上帝的左手”的前美國職業籃球運動員克里斯·穆林……
年屆不惑,方知“做自己”最可貴。我接觸過不少因情緒焦慮、抑郁而轉學的學生,開始對教育有了更深層的思考。2023年春,我參加了“河南省萬名校長培訓計劃”,四個月的研修讓我重新審視以往的教育理念。我為學生和兒女創作了一副對聯,“會吃吃好吃出健康吃出成績全面發展,會玩玩好玩出興趣玩出特長進步爭優”,橫批“爭創一流”。他們喜歡這副對聯,而我也身體力行。心態平和了,孩子們卸下包袱,激發出更大的潛力。如今,我的許多學生考入“雙一流”大學,兒女也如愿邁入C9高校。
回望過去,我認為無論是教書育人還是養育子女,實在無須糾結是不是“左撇子”,教師和家長都不必強行干預。靜待花開,需要足夠的耐心;順應天性,才是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