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周口關帝廟前殿鑄鐵旗桿底座上的“三魚共首”圖
記者 馬四新 通訊員 張華 張杰 張靖超 文/圖
周口,因水而興。
沙潁河畔的周口關帝廟靜靜見證著這座城市數百年的滄桑巨變。
走進周口關帝廟,其前殿右側鑄鐵旗桿底座上,鐫刻著一幅質樸而精妙的“三魚共首”圖。它以獨特的視覺語言與深厚的哲學思想,成為解讀周口千年文明脈絡的“活密碼”。
視覺奇觀:
精雕細琢的“三魚共首”
周口關帝廟,又名山陜會館,是清代山西、陜西商人旅居周家口(周口舊稱)時,集資興建的一座大型同鄉會館。進入會館駐足細觀,這幅“三魚共首”圖案特別引人注目,它的每一個細節都值得回味。圖案的構思,采用中心匯聚式,極具動感與張力,如同太極陰陽圖。
整個圖案最精妙、最堪稱“畫眼”之處,在于三條魚身游動至圖案中心點時,并非簡單相觸,而是以一種近乎自然主義的方式,完美地融合、共生于一個碩大、圓潤且神態安詳的魚頭之中。
這種“合三為一”的視覺奇跡,超越了普通的生物學形態,凝聚為一種高度象征性的哲學和道家符號。
淵源追溯:
從圖騰信仰到易道智慧
“三魚共首”圖的源頭可追溯至非常古老的文明層次。它最早出現在東漢時期的畫像石上,是古代文化中的一種重要象征。這一符號在魏晉時期開始流行,并在唐朝時期得到了廣泛應用。
周口地處黃淮平原,歷史上是東夷、華夏等眾多部族交匯融合的核心區域之一,此類圖案很可能正是這種古老民族和諧共生、文化互滲的記憶殘影,以無聲的紋樣記錄著先民對族群共融與生命延續的樸素信仰。
這幅圖的哲學內核與距此不遠的淮陽——太昊伏羲氏陵所在地緊密相連。伏羲被尊為中華人文始祖,其在蔡水之濱“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畫下八卦,一舉奠定了“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宇宙觀基礎。而“三魚共首”圖,可視為這一宏大哲學思想的極致藝術化呈現。三條魚,正對應著天、地、人“三才”;它們共聚一首,象征著宇宙三極的和諧統一與相互作用。
這又與《道德經》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生成論高度契合。三條魚的交匯點,即“三生萬物”的關鍵節點,是生命與文明勃發的起點,是伏羲文明智慧在周口這片古老土地上的千年回響與智慧結晶。
地理標記:
三川匯流與文明交融
“三魚共首”圖凝練概括了周口的地理格局,生動象征其賴以生存發展的三條母親河——沙河、潁河與賈魯河。三河在此交匯,形成“三川交匯”的自然奇觀,而該圖正是刻于鐵旗桿底座的“城市傳記”,無聲講述周口與江河大海的血脈聯系。
其深意更在于文化層面的融合:沙河發源于墨子故里堯山,流淌著墨家崇尚實干、追求公平的精神;潁河源自嵩山,浸潤“禪武合一”的智慧與剛健氣度;賈魯河聯結黃河文明,承載著百折不撓、包容開放的中原文化與“天人合一”的家國情懷。
如此,“三魚共首”圖確為一次深刻的文化融合。
葉氏傳奇:“三魚共首”的完美注解
關帝廟作為山陜商人祈求庇護、倡導“忠義誠信”精神的場所,此圖的存在更加強化了其作為商業倫理教化載體的功能。
“三魚”雖來源不同,卻能摒棄門戶之見,緊密團結,共首一心,這正是各地商幫效法“關公精神”,在周家口這個水陸碼頭上踐行“桃園結義”、謀求“以義制利、合作共贏”的商業理想主義的生動寫照。這一精神最完美、最具體的實踐注解,便是位于商水縣的葉氏莊園。
相傳,明末清初,葉氏先祖葉邵逸在商水鄧城集靠開一小茶館維持生計。一日,一山西客商在此歇息飲茶,因疏忽將所帶的錢褡忘在了茶館。葉邵逸發現,里面裝有大量金銀、賬本文契,他知道事非小可,忙把包裹收好。
多年后,客商回頭尋找時,葉邵逸將原物如數奉還并謝絕酬謝。客商感其忠厚誠信,與其結拜為兄弟,以合伙、贈資、授經營之道等方式相助。憑著誠實守信,葉家從“正興永”商號起步,業務遍及糧、油、布匹、錢莊,終成富甲一方的巨賈。
葉家的成功,正是“三魚共首”圖所倡導的商幫精神——不同背景的商人以“信義”為共同的價值之首,在公平協作中謀求可持續發展的最佳證明。
時代演繹:從“三川匯流”到“臨港新城”
歷史的車輪駛入新時代,“三魚共首”圖所蘊含的古老智慧,非但沒有褪色,反而為周口的當代發展與未來藍圖提供了深刻的精神啟迪和強大的文化自信。今日的周口,正奮力打造“新時代中原港城”,這幅古圖的寓意在其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現代演繹。
“三川”的現代擴容:昔日的沙、潁、賈魯三河交匯,在今天已升華為更加宏大的“三流”匯聚——物流、商流、信息流。周口中心港作為中原地區通江達海的內河樞紐,正成為“海上絲綢之路”在內陸的延伸點。這里的“三魚”,仿佛是來自長江經濟帶、黃河生態經濟帶以及中原城市群的發展動力,在此匯聚融合,共同推動周口成為內陸開放的新高地。
“共首”的戰略協同:圖案中三魚共首,象征著目標一致、合力向前。這正契合了周口在發展中所強調的“港、產、城”融合發展戰略。港口建設、產業集聚、城市功能提升,如同三條大魚,必須方向一致,協同發力,才能實現“港城”的崛起。
這種“共首”精神,也體現在區域合作中,周口正積極融入國家戰略,與上下游城市聯動發展,形成合作共贏的格局。
“生生不息”的創新動能:“三生萬物”的哲學,啟示著創新驅動與可持續發展。
周口不再僅僅依賴傳統的農業資源,而是大力培育臨港經濟、高端智造、現代物流、數字經濟等新產業,讓古老的“三川”之水,激蕩出創新的浪潮,實現經濟的轉型升級與生生不息。
三魚共首,承千年文脈;一圖永駐,啟港城新篇
由此可見,周口關帝廟的“三魚共首”圖,早已超越了一幅普通裝飾圖案的范疇。它是一件從圖騰信仰深處走來,承載著伏羲易道智慧,形象記錄了三川匯流(墨家、佛教、黃河三大文明)的地理奇跡,并輝映著豫商信義精神的、多重文化疊壓的“文明化石”。
這幅圖象征的匯聚、融合、協同、創新與信義的核心精神,正為周口建設“新時代中原港城”提供著不竭的文化動力。這幅圖,既是對周口輝煌過去一個文明交匯、商貿繁榮的古老樞紐的總結,更是對其光明未來一個開放協同、創新發展的現代港城的預言。
古老的“三魚”,正在新的歷史江河中,承載著古老的文明記憶,向著更加廣闊的海洋,奮力游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