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素芝
孫方友先生是“周口作家群”的杰出代表,是淮陽的驕傲,也是周口文學的旗幟和標桿,更是一個文學地標式人物,給我們留下了一筆豐厚的文化遺產,值得我們永遠懷念。十多年過去了,潁河的水波依舊在方友先生的文字里蕩漾,陳州的煙火仍在他的敘事中升騰,回望他用筆墨立傳的一生,重溫他筆下的文字世界,我知道方友先生沒有離去,還活在他那些鮮活的故事與人物里。
2023年7月12日,參加周口市“文學之鄉”授牌儀式的幾位新站籍作家在活動結束后相約回到自己的故鄉淮陽新站鎮,也就是孫方友、墨白兄弟筆下的“潁河鎮”。這次回家,是對方友先生的集體追憶和緬懷,也是這次的集體緬懷,有了這本厚重的《〈陳州筆記〉永存人間——孫方友先生逝世十周年紀念文集》問世。
這本紀念文集,既是對方友先生創作生涯的梳理,也是對周口文學的溯源,更是對文學精神的傳承。1974年,方友先生創作的《潁河上的老艄公》刊發在《淮陽文藝》,從此一發而不可收。1978年,他的短篇小說《楊林集的狗肉》發表于《安徽文學》,開了周口本土作家作品發文學大刊的先例,對周口本土作家文學創作影響深遠。在近40年的時光里,方友先生構建了屬于自己的“文學疆域”——“陳州筆記”記錄了清末民初陳州的世俗民情,“小鎮人物”描摹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市井百態,形形色色的人物構成了一部帶著體溫的二十世紀中國民間史。
他的文字里藏著最深的鄉土情懷與人性洞察,他筆下的潁河鎮,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應有盡有,無論是《雅盜》《神偷》里亦正亦邪的市井奇人,還是《蚊刑》《媚藥》中折射世情的傳奇故事,都在幾百字的篇幅里道盡生活真相與人性復雜。這些作品既有古典筆記的精粹雋永,又不乏現代意識的深刻照亮,被評論界稱贊“古有《聊齋志異》,今有《陳州筆記》”。
2013年7月20日,他去世的6天前,在淮陽宛丘客棧,面對百余名周口作家,他語重心長地說:“寫作比拼的是一種耐力,文學這條路就意味著成名前要守住寂寞,成功后要守住名利的誘惑。從某種意義上說,緩慢才是成功的捷徑,慢工出巧匠。如果你當作家有虛榮心,那就寫不出好作品。你有了生活積累,又有了豐富的知識儲備、開闊的藝術視野,再加上先天的靈性和后天的修為,定能碩果累累。”這赤子般的話語,表現出一個老作家的拳拳之心和深厚的人文情懷。
這本紀念文集既是對孫方友先生的緬懷,也是對他最好的告慰——十多年過去了,他所熱愛的文學事業未曾中斷,他所記錄的人性光輝永不褪色。愿我們都能從方友先生的文字中汲取力量,堅守初心,筆耕不輟,讓周口文學不但有普遍高質量創作的“高原”,也有傳世經典構成的“高峰”,再創周口文學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