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付永奇
臨近立冬,走進扶溝縣安冠智慧農業產業園的玻璃溫室大棚,頂花帶刺的黃瓜如靈動的綠翡翠掛滿藤蔓,處處散發著清新的田園氣息。“我們這個園區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迅速。特別是‘扶溝黃瓜’注冊商標后,不僅價格大幅提升,而且暢銷北京新發地等國內大型農貿市場。”園區負責人樊建國自豪地說。
該產業園的發展過程,是我市在“十四五”期間以現代農業產業園為“引擎”,大力推動農業強市建設的一個縮影。這五年,我市立足縣域特色,聚焦品牌培育、科技創新、龍頭帶動、集群發展等,多策并舉、強力推進,讓一個個產業園如璀璨的明珠閃耀在三川大地,成為鄉村振興的“動力源”。
品牌培育:特產成為“金名片”,市場“叫好又賣座”
“呂潭的胡蘿卜脆甜多汁,不僅在國內供不應求,還賣到了越南。”在扶溝縣胡蘿卜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分揀車間,菜農忙得熱火朝天。這個曾經藏于田間地頭的“土疙瘩”,如今靠著品牌化發展變身為備受市場青睞的“金疙瘩”。園區注冊“永順發”商標,打造地理標志產品,建成占地1800余畝的標準化生產基地,帶動周邊400多戶農戶種植胡蘿卜,年銷售額達2000萬元。
品牌,是農產品的“身份證”,更是市場競爭的“制勝法寶”。我市積極推動各產業園集中打造特色拳頭產品,構建了“區域公共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的多層級品牌矩陣。鄲城縣青年鴨產業園依托省級老字號“唐橋鴨蛋”,與河北神丹健康食品有限公司聯手,通過品牌化運營,鴨蛋平均每枚售價提高 0.5 元,帶動12個鄉鎮養殖青年鴨120萬只,戶均年增收8000余元。今年以來,全市已有4個產品獲得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證書,15個產品正在申報“豫農優品”商標,“扶溝蔬菜”“項城芝麻”等農產品得到市場廣泛認可。
為讓品牌“叫得響、走得遠”,市市場監管局提供針對性的商標注冊輔導、地理標志運用指導等服務。“扶溝蔬菜”集體商標成功注冊后,在這一區域公用品牌的引領下,當地形成了涵蓋辣椒、西瓜等多品類的特色農產品發展格局。全縣32家蔬菜龍頭企業均擁有自主品牌,52萬畝蔬菜年產值達46.8億元,品牌化讓“菜園子”變成了“錢袋子”。
科技創新:農田變身“智慧倉”,農業“插上科技翅膀”
在鄲城縣現代農業產業園的智能管控中心,電子屏幕上跳動著土壤墑情、氣象數據等信息。“通過這套數字化系統,我們可實現玉米從育種到加工的全流程控制。進行精深加工后,玉米附加值能提升10倍以上。”產業園技術負責人告訴記者,作為全國首批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這里已形成涵蓋良種繁育、精深加工、品牌營銷等環節的產業集群。
我市將科技創新作為產業園發展的“核心動力”,全市82個市級以上產業園均設有科技研發中心或創新平臺,推動農業從“看天吃飯”向“知天而作”轉變。淮陽區黃花菜產業園科研團隊研發的“四改”栽培技術,將黃花菜畝產從1250公斤提升至2000公斤,使這一傳統作物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商水縣芝麻產業園建成占地1.8萬余畝的全程機械化種植示范基地,配備智能灌溉、病蟲害監測等系統,機械化水平全省領先。
綠色發展理念已融入科技創新的每個環節。鄲城縣水產養殖產業園投入3000余萬元,建設池塘工程化設施漁業養殖場,實現了養殖尾水“零排放”;巴集鎮打造的數字家庭漁場,充分利用農村閑置宅基地,既盤活了資源,又帶動了農民增收,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贏。據介紹,“十四五”期間,我市農業科技創新與數字化轉型步伐顯著加快,產業園已成為農業創新的“搖籃”和綠色發展的“示范區”。
龍頭帶動:小作坊升級“產業鏈”,產業發展聚力成勢
在沈丘縣紙店鎮食用菌現代農業產業園,衛奇農牧和饞小丫菌業兩大龍頭企業正引領食用菌產業向工廠化、智能化轉型。園區已建成800座標準化溫室大棚和5條智能化菌棒生產線,年產香菇、平菇、秀珍菇等鮮菇2.5萬噸,年產值突破4.5億元。該產業園打破傳統單家獨戶的生產模式,通過聯農帶農機制,帶動600余戶群眾參與菌棒生產、種植和加工。同時,積極延伸產業鏈,開發出菌菇脆片等深加工產品,獲得綠色食品認證3個,產品遠銷上海、鄭州等20多個城市。
我市堅持“引進一個龍頭,帶動一個產業”的發展思路,引導龍頭企業發揮“鏈主”作用,構建起“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鹿邑縣火鍋食材現代農業產業園引進澄明食品等龍頭企業,建設“一院一站五平臺六中心”創新研發機構,集聚預制菜企業13家,開發產品180多個,年產值達40億元,與2萬多農戶建立穩定產銷對接關系。
截至目前,全市53個產業園引進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占比64.7%。這些龍頭企業如同“領頭雁”,不僅帶來資金、技術和市場,更讓分散的農戶抱成團、連成鏈,實現從“小作坊”向“全產業鏈”的跨越。
集群發展:“單打獨斗”轉向“抱團突圍”,產業格局協同共進
麥播時節,商水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的萬畝麥田里,播種機勻速前進。“我們圍繞小麥‘生產+加工+科技+品牌’全產業鏈,建成從良種繁育到面粉深加工的產業集群。”產業園負責人指著遠處的良種繁育基地自豪地介紹。作為“全國超級產糧縣”,商水縣以產業園為紐帶,將種植企業、加工企業、科研機構等串聯起來,形成糧食產業集群發展的強大合力。
這五年,我市圍繞優勢主導產業,推動產業園從“單打獨斗”轉向“抱團突圍”,構建起規模化、集群化、集成化的現代農業體系。沈丘縣艾草產業園開發出艾絨被、足療包等23類產品,年產值達8000萬元,暢銷歐美及東南亞市場;黃泛區農場黃金梨產業園種植黃金梨6000畝,年出口鮮梨6000噸,遠銷歐盟、美國和加拿大。
輝煌“十四五”,闊步新征程。如今,我市已形成以2個國家級、9個省級產業園為引領,71個市級產業園為骨干的發展體系,全市產業園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市級達80%、縣級超70%。從“一粒種子”到“一桌飯菜”,從“一片農田”到“一個集群”,周口市正以現代農業產業園為“引擎”,強力驅動農業強市“巨輪”向著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美好目標破浪前行。②11